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立身做人所遵循的行为规则,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延续。好的家风除了立规定矩、言传身教之外,更应当注重潜移默化、润物无声。家庭阅读就是这样一种有效方式,有了书香的浸润,家风才会更清新、更芬芳。腹有诗书,其品自高;腹有诗书,其德自谦;腹有诗书,其身自正。读书的人,谈吐清新而不凡,举止稳重而端庄,思想活跃而深刻,自信但又不自负。这是我们一家所追求的目标,也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不平凡的收获。
首先,读书是励志的最好途径。无论在什么环境下,读书人都保持着昂扬健康的生活态度。我的公公出生在黄河滩区,他渴望读书,却因贫穷,只能从小戏班和说书艺人处接受最早的文化启蒙。对于出身寒门的人来说,有一条路是可以跨过最低门槛,通往更高层次的,这条路,无论贫富贵贱,公平地摆在你面前,那就是——读书。
曾国藩曾说:“人之气质,由于天生,本难改变,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。”读书改变了公公的命运,让他走出了那个贫穷的小村子,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公公师范毕业,除了工作以外,就是与书为伴,读书、藏书、写书。即便工作很忙很累,但他每天都会挤出时间去阅读,去写他的诗歌、散文。而当年的“大部头”情结也正是在这样的笔耕不辍中,以“系列”的形式得到补偿。30多年的坚持,本职工作做得出色的同时,创作了50多万字的散文诗歌作品。因为坚持读书,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,改变了家庭面貌。
公公是个很感性的人,喜欢忆苦思甜,现在他每天下班后总是抱着他的孙子在书房里溜达,教孙子背诗,有次,小宝宝用咿呀咿呀的幼童语完整的背出了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,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他特别激动,说:“50年前,我!出生在贫穷的世代文盲家庭!50年后,你儿子!我的孙子!出生在全国书香之家、全市十佳最美家庭!我骄傲!”我们家庭的变化提升,也是共和国50年艰苦奋斗发展变化的缩影。
多读书,自然胸中有了丘壑,开阔了眼界,沉淀了思想,让灵魂充满了香气。现在我们已经把阅读当做一种习惯,一种生活方式,与书为伴的日子让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平凡却很惬意。
其次,读书是和谐生活的催化剂。公公婆婆事业起步阶段,经济拮据,生活清贫,一家三口挤在婆婆学校的一间小房子里,寝办合一。每天下班打理好家务琐事之后都要争抢一番书桌使用权,其中一个人开始伏案读书写作,另一个人陪我老公看儿童读物,当时公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:“咱得努力拥有一间宽敞明亮的书房。”公公婆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,年幼时候的老公都看在眼里,小时候有次肚子饿了,婆婆想给他买两个街边打的烧饼,他说:“妈,不买了吧,省下钱咱买房子吧。”常言道: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,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。每次聊起以前,公公婆婆总觉得在艰难的创业起步阶段委屈了孩子,但是我老公说:“虽然我童年生活条件艰苦,但是爸爸妈妈教会了我勤俭节约,坚持读书,坚持学习,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,终会得到回报。”
常年的勤奋学习和辛勤工作使家里的条件得到一些改善,多年后,家里终于有了一间梦寐以求的书房。为了不断在书房储备图书,他们有个共同的约定:衣服可以不买,图书必须购置,衣橱可以缓买,书橱必须优先。多年的购书藏书积累,家中的藏书量不断攀升,目前已有藏书3000余册,涉及文学、历史、哲学、政治、艺术等多个门类。工作一天回到家,无论多么疲惫,我们都习惯到书房浏览一番,陶醉在书香里。
现在的社会,新的媒体形式层出不穷,网络自媒体蓬勃发展,许多年轻人热衷于快餐文化,总以为刷了几篇微博,看了几个段子就等于阅读了!其实,最纯粹的还是散发着纸墨香气的书籍。现在我有了孩子,我和我老公立了规矩,绝对不在孩子面前低着头抱着手机,因为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,我希望我的孩子是捧着书本慢慢品味的,是热爱运动积极向上的,不能天天抱着手机看一些没有营养的作品。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,在成长过程中,我坚信,要坚持读书,坚持运动,心灵和身体一直在路上,这样可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,正如我们家的家训:
敬老尊师,崇尚孝道不忘本;
正直诚信,修养品德齐家政;
勤奋节俭,尊老爱幼睦亲邻;
博爱自然,济困扶弱促和谐;
守法敬业,善恶慎微连家国;
读书明礼,书香传家处世长。
其三,读书能使家庭更好的融入社会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经过书香的滋润,家庭幸福和谐,给社会传达正能量。因为我们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,生活中肯定会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,我们不能钻牛角尖儿,读书可以使我们爱憎分明、海纳百川,活学活用生活中的辩证法。2018年,中国审计报两位记者来采访,在“人物栏目”刊发了长篇报道《书香传家处世长》,里面引用了公公散文里的一段话:林松在他的书中说:“墨香可以把你带到别处,徜徉在名山大川之间,以流云和飞瀑为友,以清风和花草做伴,在广阔的大自然里陶冶性情;读书还可以引领你在历史的长河里迈步,与先贤名士对饮交流,重温他们的品德和操守。然后拿起笔来,记下自己澎湃的心潮。”这样的阅读,可以让我们在繁杂喧闹的氛围里,给自己的心灵找到一片安静的去处。
古人说开卷有益,但对阅读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润泽生活、利益工作,公公却有着一颗平常心。他有一套“卷尺理论”,认为每个人就好比一把卷尺,长度靠自己平常的学习积累,学习得多,卷尺就长。有时候,工作需要你有10米的长度,才能胜任。这时候,如果你有20米的才华,就能游刃有余地把工作做好;假使你仅仅有5米的才华,就会产生知识和能力的恐慌,就要再学习;但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,万不可认为你有多长的卷尺,就一定要去量多长的东西。也有可能你积累到100米,但终生只用到1米。这时候也不要认为自己是大材小用,怀才不遇。事实上,不要说1米,哪怕只用到半米,只要量得比别人精准,毫厘不差,就能脱颖而出。有这样的卷尺心态,生活中还会有迈不过去的坎儿吗?读书不是为了得到什么,我们却得到了很多,读书不是为了名利和荣誉,但是社会却给了我们很多荣誉,我们只有更加热爱阅读、热爱生活,更加融入社会、回报社会,别无其他。
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,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。家规家训滋养内心,影响品质和行为,我们应树立良好家风、家教,传承家规、家训,不断强化“严以修身”的意识和“从严治家”的理念,以家风促政风党风,让廉洁永驻,清风常在,让清廉家风汇聚成洪流,为全市